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四节气 • 小暑┃“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天台县文化馆 天台山文化 2022-05-11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秦观

《礼记•月令》曰:“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和“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有十五天的时间。古人从实践中概括经验,将这十五天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三候”了。

小暑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和祭祖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里人家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这天,寺庙里也要拿经书出来晒,俗称“晒经”。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

六月六“天贶节”

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

“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诗文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七绝

宋•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

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

能赋堂中偶坐身。


小暑才交雨渐晴

宋•方回

平陆莽为巨浸,

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

重霉必大有年。



夏日

南宋·朱熹

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

长风一掩苒,众绿何萧掺。

玩此消永昼,泠然涤幽襟。

俯仰无所为,聊复得此心。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全唐诗补编》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墨竹三首·隔溪烟雨

摘自《全金诗》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釭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摄影:陈红军、夏文娟、叶敏红

延伸阅读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 •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民俗:二十四节气之“立冬”┃“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